林芝毛紡廠:從上海到西藏的“三線建設”樣板
2012-11-13

林芝毛紡廠:從上海到西藏的“三線建立”榜樣

  • 打印
  • 大中小
2012年11月13日10:55 | 我來說兩句(人參與) | 保管到博客西藏商報

  


  我們是工人

  熟習58歲的扎西大叔是在間隔八一鎮8公里遠的柏樹王公園里。這里的巨柏樹直徑從2米到5米不等,樹齡無數千年之久。經常有人近在咫尺趕來,圍著柏樹轉圈和禱告。這些數人合抱的古柏累累相接,扎西大叔的任務就是在柏樹下巡視,通-知觀賞者不要亂扔哈達,不要吸煙,更不要爬樹。

  恬靜的時辰,能看見肥大的松鼠在精細的柏樹皮上緩慢向上爬,千年柏樹的種子落在地上。到了放工時分,扎西大叔騎上本人的28大杠自行車,慢慢地騎過8公里的公路,這是從色季拉山下行至林芝縣的最初一截公路,在這8公里的路途上,扎西大叔和318國道一路同行。

  和異樣58歲的大丹巴大叔相識,則是在他的小酒館里。這個新式居民房變革的酒館暗淡,卻暖融融的,磚墻下整潔地堆滿了綠色的拉薩啤酒罐。大丹巴兩鬢微白,喜愛歪戴著一頂棒球帽,他的妻-子尼珍則坐在窗下的火爐邊,繡著一幅十字繡。除了陪老哥們喝點啤酒之外,大丹巴的消遣是在傍晚時分到一里路之外的工布印象廣場去舞蹈,路上他會經過扎西大叔家的樓下,那時分扎西大叔很能夠背著本人的小孫子在路上散步。

  除了相互寓居得并不遠,兩人的生活并沒什么交集,他們會匯入一般林芝人的背影中,毫無區別。但是仔細的察看者會發覺兩人均有一些纖細的特地之處:當給扎西大叔照相時,他會極端天然地并攏腳跟,雙手緊貼褲中縫,挺直腰桿,眼望后方,這是規范的軍姿;而大丹巴則喜愛衣著一身深色的夾克衫,手插在褲兜里走路,讓人覺得他是衣著任務服在工廠里散步。

  而且兩人的漢語都極好,大丹巴特地好一些,他搔搔頭發,以至會下認識地用極規范的上海話埋怨兩句。一時讓人覺得這個短發、關閉著夾克衫、歪戴著棒球帽的大叔不是在林芝,而是在上海的寶山、曹楊新村和楊浦一帶工人集合的地域,他是一個一般的上海退休工人。

  假如你熟習一個真正的上海老工人,不管是鋼鐵廠還是紡織廠,那會在霎時洗清一切關于上海男人娘娘腔的笑談。這些工人衣著洗得發白的任務服,能在最短的工夫內用最拙劣的手法讓一臺宏大的機重視新轟鳴;他們在掛滿錦旗的舊辦公室里用極大的茶杯喝極濃的茶,抽卷煙并神侃,一-夜不睡,滿口臟話;然后他們穿上石棉隔熱服,操著長達5米的長棍,捅開高爐的出鐵口。1600攝氏度的鐵水在巨響中刺眼射出,熱浪裹挾著石塊飛出20米開外,而他們視若無物。

  大丹巴和扎西給人的印象,正是他們的一員。

  確實,他們都有一個單獨的身份,一個在西藏頗為少見的身份:工人。1966年的一個決策,決議了他們單獨的軌跡。

  林芝的上海小鎮

  1966年,紡織產業部決議讓上海毛麻公-司維綸細致毛紡織廠連同其局部職員和裝備遷入林芝八一鎮。這是雄偉的“三線建立”中一個并不起眼兒的決策,卻將一個廠從汽笛聲和生煎包子的熱氣中連根拔走,突如其來,落在4000公里外的林芝。

  關于事先的搬遷,我們曾經沒有材料,只看到往常在林芝的這個工廠現在嚴厲有序的規劃:住宅小樓整潔地呈斜線布置,紅磚大道通到房前,住宅區的兩頭是幼兒園,再向前,一路之隔就是工廠。廠房往常曾經陳腐,卻仍然表現出包豪斯式晦澀的直線。此外還有小賣部、廠部、大會堂、俱樂部,乃至本人的菜園和水廠,可見事先的搬遷任務做得何其完全。

  事先的毛紡廠分5個車間,一概以連隊冠名,表現出其軍事化治理。一連擔任車床和裝備檢驗;二連是洗毛和分揀車間,將粗細羊毛合并;三連擔任機器洗毛、彈毛、織毛線;四連織呢子;五連染氈。各車間所在的地位經過迷信規劃,以增加廠內運輸的頻次。

  事先的林芝,不過是尼洋河邊的一處平灘,除了兵站、修建公-司和地域車隊之外,簡直沒有其他修建。但是毛紡廠簡直不需求其他效勞,這是一個自力更生的單位,1000多職工簡直能夠不出廠區。

  1971年,大丹巴進廠下班,當年他才16歲,所做的任務是在二連烘干羊毛。小伙子在周末無處可去,常常到本人的上海徒弟家里去吃飯,他規范的上海話就是那時分學成的。往常他仍然能夠搖擺著指頭,閉著眼睛說:“上海擰歡欣吃甜個。”(上海人愛吃甜的。)或許模擬本人的師母買菜時的樣子容貌說:“幾佃?”(幾錢?)。

  1978年,出世在林周縣的中國群眾束縛軍工兵兵士扎西榮耀入伍,被布置進入林芝毛紡廠五連染氈車間任務。實在早在少年時期,扎西也能夠算是一名工人:他全家都在澎波農場務農。但是農場工人究竟不同于工廠,自從進入部隊開端,扎西就決計埋頭苦干。他取得三等功一次,也取得了營級和連級屢次獎勵。往常進入全林芝最好的工廠,享用鐵飯碗,這是對一個好兵士的處分。五連次要擔任染氈、烘干、剪毛任務,詳細而言,扎西擔任梭呢機。這架機器需求不停地增加肥皂水和硫酸,扎西被濃郁的硫酸熏得睜不開眼,雙手脫皮。

  當年,廠子消費毛線、呢絨、地毯紗等,其拳頭產品毛毯產量到達44700條(依據《林芝地域志》記載)。事先消費的“高原牌”毛毯是人們回邊疆省親時必帶的禮物,即使是廠里的職工,也需求廠長簽字才干買到。隨著變革關閉的開端,毛紡廠的全盛期也將到來。

  那些年我們的廠

  扎西覺得,1800名工人還有其家眷生活的這個頗為宏大的工廠,真像是一座軍營。早上8點準時下班,走出門幾十米就進了再熟習不過的廠門。任務是操縱梭呢機,半夜和工友換班,機器不停,端著飯盒到食堂吃飯吹噓,回來持續任務,下午4點放工。

  原料和出售基本就不是題目,在方案經濟時期,拉薩市貿易局擔任挑唆羊毛,產品也歸貿易局出售。毛紡廠是輕產業,沒有樂音,只要三連前面有煙囪不斷在冒煙,燃料用的是林芝遍地皆是的木柴,闡明工廠正在滿負荷運轉,1800名工人三班倒,人歇息機器不歇息,局部的裝備都在運轉。

  1981年扎西結婚,兩年后,大丹巴結婚。事先廠里的年老工人找對象完整不愁,工資高,任務波動,最主要的是,他們是工人。關于年老的鄉村姑娘而言,嫁給他們,就有期望也成為工人。

  扎西的妻-子是他工友的妹妹,經工友先容而成;而大丹巴的妻-子尼珍則是廠里的修建暫時工,兩人自在戀愛。放工之后,大丹巴衣著羊毛臭味濃郁的任務服,尼珍圍著全是灰土的圍裙,在廠里轉悠,由于除了廠子里,并沒有更多的中央可去。單位上常常發福利,也不過是白糖和奶糖之類,大丹巴就提著來給尼珍。他們很快就結婚了,尼珍的姐姐在老家尼木的鄉村,很愛慕妹妹從此有了一個工人老-公。

  加班未幾,大丹巴和扎西過得還算安閑,和全中國一切的產業工人一樣。周末一來,他們先是美美睡一個懶覺,起來劈點柴,點一支煙,漸漸揣摩有啥可做的事情。假如真實是想不進去,就把孩子叫來,看看作業本,假如有必要,就替孩子他娘揍孩子一頓。也能夠叫上幾個冤家,帶上自釀的青稞酒,到四周的山下去喝點,拾點野桃回來。

  廠子很紅火,大丹巴和扎西覺得。直到退休,眼前的路途都曾經一望無際,三年漲一次工資,好好任務,他們以身為工人而驕傲。

  作者:杜冬根源中國西藏舊事網)
分享到:



Copyright © 2012 Sohu.com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 搜狐公-司 版權一切
網頁設計,
SEO,古董拍卖
分類:波褲